損傷狀態(tài)
狀態(tài)描述
原因
對策
- 因溫度上升或與潤滑劑的反應,內圈滾道和滾動體及保持架變色
- 潤滑不良
- 潤滑劑在高溫下分解使?jié)L道面著色
- 溫度上升過高
- 改善潤滑方法
- 在軸承安裝和拆卸時,造成滾道面及滾動面的軸向線狀傷痕
- 安裝、拆卸時的內圈、外圈發(fā)生傾斜
- 安裝、拆卸時的沖擊載荷
- 使用適當的工具
- 使用壓力機時應避免沖擊載荷
- 安裝時注意保持同心
- 軸承的生銹和腐蝕有套圈、滾動體表面的坑狀生銹、梨皮狀生銹與滾動體間距分部的的凹坑狀生銹、全面生銹及腐蝕
- 軸承的生銹和腐蝕有套圈、滾動體表面的坑狀生銹、梨皮狀生銹與滾動體間距分部的的凹坑狀生銹、全面生銹及腐蝕
- 水或腐蝕性物質的俊入
- 潤滑劑不合適
- 水蒸汽的凝結附著
- 高溫潮濕環(huán)境
- 運輸過程中防銹處理不當
- 保管不當
- 改善密封裝置
- 研究潤滑方法
- 改進防銹措施和保管方式
- 使用時要加以注意
- 內圈、外圈、滾動體以及保持架在旋轉中急劇發(fā)熱直至變色、軟化、熔敷和破損
- 潤滑不良
- 轉速過大
- 游隙過小
- 水或異物侵入
- 軸、外殼的精度不良,軸的撓度過大
- 載荷過大
- 改善潤滑劑及潤滑的方法
- 選擇更適合的軸承
- 調整配合、軸承游隙和預壓
- 改善密封裝置
- 檢查軸和外殼的精度
- 改善安裝方法
- 所謂蠕變是指在軸承的配合面上產生間隙時,配合面之間相對發(fā)生的滑動現象
- 發(fā)生蠕變的配合面呈 現出鏡面狀或暗面狀,有時會伴有擦傷或磨損
- 過盈量不足或間隙配合
- 緊定套鎖緊不足
- 檢查過盈量,采用防滑措施
- 適當調整緊固件鎖緊量
- 檢查軸和外殼的精度
- 軸向預緊
- 套圈端面的緊固
- 粘接配合面
- 在配合面涂潤滑劑
- 滾動體和套圈的接觸部分產生輕微磨損,由于受到振動和擺動的影響使得磨損進一步發(fā)展,產生類似于布氏壓痕的損傷
- 運輸過程中,軸承在靜止狀態(tài)下的小幅振動或擺動
- 潤滑不良溫度上升過高
- 運輸過程中將軸和外殼固定
- 施加預壓來減輕振動或擺動
- 使用適當的潤滑劑
- 由于兩個接觸面之間反復微小滑動而產生的磨損
- 在滾道面和滾動體的接觸部位產生
- 由于產生的磨損粉末為紅褐色或黑色,因而也稱為微振腐蝕磨損
- 潤滑不良
- 小振幅的擺動
- 過盈量不足
- 使用適當的潤滑劑
- 施加預緊
- 調整過盈量
- 在配合面上涂潤滑劑
- 由于摩擦而造成滾道面或滾動面、滾子端面、擋邊以及保持架兜孔等的磨損施加預緊
- 異物侵入
- 生銹電蝕引起
- 潤滑不良,由于滾動體的不規(guī)則運動而造成的打滑
- 改善密封裝置
- 清洗外殼
- 充分過濾潤滑油
- 改善潤滑劑及潤滑方法
- 滾道面或滾動體上出現很多個微小凹痕
- 滾動體上間距分部的凹痕(布氏硬度壓痕)
- 金屬粉末等異物的侵入
- 安裝或運輸過程中受到沖擊
- 載荷過大
- 清洗外殼
- 改善密封裝置
- 過濾潤滑油
- 改善安裝及使用方法
- 充分過濾潤滑油
- 擦傷,指滾道面或滾動面上,既有滾動又有滑動時,因油膜破裂產生的微小燒傷匯集而成的表面損傷
- 因金屬粘著而使表面變得粗糙改善密封裝置
- 高速輕載荷
- 急加減速
- 潤滑劑不適當
- 水的侵入
- 改善預緊
- 調整軸承游隙
- 選擇油膜性好的潤滑劑
- 改善潤滑方法
- 改善密封裝置
- 卡傷是由于滑動面上局部產生的微小燒傷咬粘匯集而產生的表面損傷
- 滑道面、滾動面圓周方向的線狀傷痕
- 滾子端面的擺線狀傷痕
- 與滾子端面接觸的擋邊面的卡傷
- 載荷過大,預緊過大
- 潤滑不良
- 異物侵入
- 內圈外圈的傾斜,軸的撓度大軸
- 外殼的精度不良
- 檢查載荷的大小,調整軸承選型
- 預緊要適當
- 改善潤滑劑和潤滑方法
- 檢查軸、外殼的精度
- 軸承在承受載荷旋轉時,內圈和外圈的滾道面或滾動體的滾動面由于滾動疲勞而呈現魚鱗狀的剝離現象預緊要適當
- 載荷過大、安裝不良、力矩載荷
- 異物侵入、進水
- 潤滑不良、潤滑劑不合適
- 軸承游隙不適當
- 軸、外殼精度不良,軸的撓度大,外殼的剛性不均
- 生銹、浸腐蝕、擦傷和壓痕
- 假性布氏壓痕的進一步發(fā)展
- 檢查載荷的大小,調整軸承選型
- 改善安裝方法
- 改善密封裝置,停機時防銹
- 使用適當粘度的潤滑劑,改善潤滑方法
- 檢查軸和外殼的精度
- 調整游隙